Tag: 古董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美国银器业先锋与大厂》截稿

​这篇文章的计划实际上始于2012年,不过只在那年5月间写了一篇短文《美国金银器物和珠宝首饰业发展史概述》,便搁置下来忙别的(中银日银等文)去了。时隔八年,直到去年5月中旬完成《欧洲大陆银器名家择要》后,才有机会重新捡起来。最终在上月24日完成了文字稿,随后修改润色选了插图,到了今天(10月17日),才基本告一段落,字数统计显示不到11万7千。目前仍然有几件插图相关样本和两三本不重要的参考书没有到,几幅外来图像的使用授权没有申请,因此后面还有些收尾工作。

这篇文章原计划在10个月内搞定,显然又超期了。原因之一是美国银器相关图书资料太多,不算期刊,就翻了一百三四十册(套),确实颇费功夫。好在美国书大多浅显易懂,不像某些英国、欧洲银器相关图书(其中不乏博士论文),绕绕弯弯地扯进各种理论,生僻词多,读得累。

《英国重要金匠、厂商与设计师》是先分五大类总结,然后附小传;《欧洲大陆银器名家择要》则分大类为章,下面再分小节。对于美国,分章有点儿困难。一是有些人(厂商)骑墙,比如保罗·里维尔起于殖民时代,但独立后的作品更多,即有手工艺人的特点,又有早期工业家的气质。另外像戈勒姆,顶级市场要抢,中低端的也不放过,一面在批量造机制器,一面又有专门的手工制品生产线。把他们放哪类都不合适。二是笼统分类介绍,篇幅很难平衡,结果会有些章节过长,有些过短。综合考虑,决定扁平化,不分章,直接就到小节。结构为内容服务,不求各篇(册)之间的布局统一,这也是一贯方针。

 

《美国银器业先锋与大厂》最终一共分了23节,包括:
  1. 奢华三百载:美国银器业沿革 (这是综述+引言)

  2. 殖民时代(波士顿):赫尔与桑德森及后来者 (介绍了15位新英格兰银匠)

  3. 殖民时代(纽约):荷兰裔、胡格诺与迈尔·迈尔斯 (介绍了12位纽约殖民地银匠)

  4. 殖民时代(费城):理查森父子和小菲利普·辛 (还提到了另外两三人)

  5. 半夜骑行:保罗·里维尔

  6. 华灯初上:弗莱彻与加德纳

  7. 百年老店(一):鲍尔–布莱克 (从老马康到布莱克–斯塔尔与弗罗斯特,另外介绍了约翰·文特)

  8. 百年老店(二):J·E·考德威尔及其他 (另含费城的贝利–班克斯与比德尔、威廉·威尔森父子公司,顺道提了波士顿的施里夫–克伦普与洛等)

  9. 设计为王:蒂芙尼 (另含穆尔父子、格罗斯耶安与伍德沃德和蒂芙尼一众众主力设计师)

  10. 行业龙头:戈勒姆 (另含斯波尔丁公司、阿尔文银器公司、埃里克·马格努森和戈勒姆的主力设计师)

  11. 紧随时尚:怀廷 (另含在怀廷和蒂芙尼之间来回活动的查尔斯·奥斯本)

  12. 经典传承:威廉·盖尔、多米尼克与哈夫和伍德与休斯 (另含后者的后继者格拉夫–沃什伯恩与邓恩)

  13. 小小诱惑:希布勒 (另含艾伯特·科尔斯等)

  14. 工业巨擘(一):里德与巴顿 (另含西奥多·B·斯塔尔公司)

  15. 工业巨擘(二):国际银器公司 (另含梅里登不列颠尼亚公司、威尔科克斯与埃文斯滕、威尔科克斯镀银器公司、巴伯银器公司、拉皮埃尔制造公司、阿方斯·拉帕利亚、奥奈达公司等)

  16. 炉火与引擎:华莱士等新英格兰地区银器厂 (含华莱士、塔特尔、沃森、托尔、伦特、德金、韦伯斯特、弗兰克·W·史密斯、R·布莱克金顿)

  17. 巴尔的摩风:萨缪尔·柯克父子及其他 (含柯克、沃纳、施蒂夫、斯科菲尔德、康拉德·克兰克父子、雅各比与詹金斯等)

  18. 西海岸骄子:范德斯利斯和施里夫 (旧金山专题,含W·K·范德斯利斯、施里夫、弗里德里克·雷赫尔、凯勒与里特、舒尔茨与费希尔)

  19. 崛起的中部:杜梅 (辛辛那提专题,另含赫尔曼·凯克、爱德华与戴维·金西、克莱门斯·奥斯坎普等)

  20. 手工艺复兴(芝加哥):卡洛工坊及其他 (另含贾维工坊、兰达尔工坊、切利尼工坊、勒博尔特公司)

  21. 手工艺复兴(马萨诸塞):玛丽·奈特、格贝莱因和阿瑟·斯通 (另含波士顿的手工艺工坊)

  22. 手工艺复兴(洛杉矶):克莱门斯·弗里德尔和波特·布兰查德

  23. 窈窕新艺术:昂格尔兄弟

 

总共大约介绍了差不多一百家(位)较具代表性的美国银器工坊、工厂、店铺和设计师,时间跨度大体从1650年起到20世纪中叶。对部分存续得更久的企业或品牌,也稍带提了它们最后或最近的状况。

 

*注:依据个人习惯,上面标题中的“与”表示合伙关系,即前后的两人是同一家店铺工坊的合伙人,“和”、“及”等表示并列关系,前后为两家独立实体。



【更多资讯请搜索微信公众号“银器文化史研究”,或加微信号suoluomi8888】

 

 

 

Tags: 美国 银器 古董 古董银器 西洋古董

分类:银与文化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490

不靠谱翻译之席代岳版《道德论丛》

吉林出版集团数月前出的普鲁塔克《道德论丛》(Moralia)中译版(席代岳译),译序中有“(耗时)三年半”、“废寝忘餐、呕心沥血”云云。看了之后不禁让人心里打鼓。像这样内容庞杂篇幅超长的巨著(译文有2400多页),三年半哪够啊。读了几页,果然问题不少,难怪坊间对席先生的译文准确性一直诟病不已啊。

由于兴趣原因,笔者只细读了《德尔斐的神谶不再使用韵文的格式》中的一部分,即904~906页上的内容。这是一段与古希腊铜器有关的文字,采用的是对话体。说句实话,一上来小人我就看懵了,觉得普鲁塔克不应该这么缺乏常识把,再往下读就更晕了。最后不得不找来——席先生主要依据的英文资料之一的——哈佛大学出版社的洛布古典文库版(是古希腊语与英语的对照版),一经比对,翻译之破绽百出、译者之想象力丰富、编校者之不作为就全都暴露无疑了。

 

下面以其中的一段半为例,看看席先生译文的水准:


【戴奥吉尼阿努斯说道:“早年制作青铜的工匠会将材料搀杂其他金属,他们称之为刀剑的淬火,后来很多青铜作品的消失不见,显然是转用于战争的需要,难道是处理方式改进增加硬度带来的后果?”他继续说道:“从事实得知,科林斯的青铜雕像获得美丽的色泽,与工匠发展出来的技术无关,完全是意外事件造成。有一所房屋里面放着一些金和银以及大量的铜,发生大火使得金属熔化,冷却以后全部凝结成一团。虽然是合金,仍旧以铜的含量占最大的成分,所以获得青铜的称呼。”

提昂接着开口不让交谈中断,他说道:“我们听过另外一些更加离奇的情节,科林斯有一位制作铜像的人,看到所用的材料含有很多黄金,他想要从中谋求好处,害怕被人发现,每次只拿走很少的部分,再用自己的青铜偷偷搀杂进去,结果产生一种非常奇特的混合物,铸造出来的雕像由于色泽的华丽和美观,受到大家的喜爱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

 

这一段译文一开始就令人费解:“将材料搀杂其他金属”是冶炼合金,而“淬火”则是将金属材料加热来改变它的某些物理特性,这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怎么可能有人会将金属冶炼称之为淬火呢?!

 

 

洛布古典文库版的英译是这样的:

【“Was there, then,”said he, “some process of alloying and treating used by the artizans of early times for bronze, something like what is called the tempering of swords, on the disappearance of which bronze came to have a respite from employment in war? As a matter of face, ” he continued, “it was not by art, as they say, but by accident that the Corinthian bronze acquired its beauty of colour; a fire consumed a house containing some gold and silver and a great store of copper, and when there ware melted and fused together, the great mass of copper furnished a name because of its preponderance.”

Theon, taking up the conversation, said, “We have heard another more artful account, how a worker in bronze at Corinth, when he had come up a hoard containing much gold, fearing detection, broke it off a little at a time and stealthily mixed it with his bronze, which thus acquired a wondrous composition. He sold it for a goodly price since it was very highly esteemed for its colour and beauty...”】

 

可见英文版在遣词造句上比较文艺范儿,依靠笔者这么菜的外语水平,理解起来也是颇为吃力的,但还是能看出席译的很多错误。一上来,将“said he”(他说),翻译成“戴奥吉尼阿努斯说道”,根据上下文看是对的,不过马上便开始不知所云起来。

 

1)第一句话是一个“Was there ...”的句型,句子很长,如果只提出主干,是这样的:“Was there some process on the disappearance of which...”。据笔者的理解,就是问“是否某些工艺因为……而消失了”的意思。可能正因如此,句子的主语“process”(工艺、工序)在席先生译文中就真的消失了!!!

 

2)上面这个问题中的“something like what is called the tempering of swords”,很明显只是普鲁塔克给出的一个作为对照的例子,是一种比拟手法。意思是说这些金属处理工艺的消失,就跟被人们称作刀剑回火(tempering,翻成淬火也勉强可以吧)工艺的消失一样。不知道席先生怎么就把两者等同起来了。

 

3)接下来的“have a respite from employment in war”,就笔者的小脑瓜的想象,应该说的是“从战争中退出吧”。席译中的“转用于战争的需要”是不是反了呀?何况“转用于战争”或“转而由于战争的需要”都可以,“转用于战争的需要”是不是有点儿词语搭配不当啊?

 

4)依靠鄙人还算灵敏的嗅觉,在这一段话中里闻了半天,也没闻出有“处理方式改进增加硬度”的味道来。看来译者在这里忽然脑洞大开,自己脑补了一句。orz

 

反正这一句话完全被翻得不知所云了。后一句稍微好些,比较主要的问题有:

5)席先生没有理解“Corinthian bronze”(科林斯铜)这个词,而将其当成一个普通的偏正短语,翻译成了“科林斯(这个地方出)的青铜器”。他为这句加的一个注释是“科林斯的青铜器的品质优良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佩里尼进行淬火的工序”,可见完全被自己误导了。科林斯铜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铜金或铜金银合金。《道德论丛》里的这两段话,写的就是有关这个名称的由来的两种传说——大火烧了存有铜金银的一所(位于科林斯的)房子,或者科林斯的铜匠自己掺入了金子。

 

6)还要提一下,虽然“bronze”的最主要的意思是“青铜”——铜锡或铜锡铅合金,但有时也作为铜合金的统称,笔者在一本英汉词典和一本英英词典中都看到过这个释意。这并不难理解,青铜是人类史上出现较早且主打了一个时代(青铜时代)的金属材料。因此当几千年前的古人见到一种看上去成分主要是铜的金属时,肯定就会随口称它为“bronze”了,而不是说“稍等,我先去拿个手持式的X光荧光光谱分析仪过来,或者原子吸收光谱仪更好一点儿?”……正因为译者领会错了这个词的含义,因此在这几页的译文里充满了“青铜的工匠”、“青铜雕像”之类的说法。

 

7)“仍旧以铜的含量占最大的成分”这是个明显的病句唉——“含量占成分”?真哲学!真抽象!要么改成“铜占了最大的比例”,要么改成“铜是含量最大的成分”……这里就不苛求译者了,要打这么多字,偶尔的typo也是正常的,问题是编辑和校对们都在干什么呢?近年我国出版物中,有多少书的出错率远高于标准,质量不达标,还卖得死贵的呢?!

 

下面一段,大致的意思正确,但细节上问题也不少。

8)“看到所用的材料含有很多黄金”?原文是“a hoard containing much gold”呀,其实就是说这个幸运的家伙,“捡了一个(古代版的)皮夹子”——一个装有宝贝的大盒,里面有好多金子而已啦。这里只是“拾金就昧”,而不是“他想要从中谋求好处”的监守自盗!

 

9)“每次只拿走很少的部分”——普鲁塔克说的是宝箱,里面的金子都是一块一块的。因此原文是“broke it off”——“弄下一块”,可以想成“切下一块”、“锯下一块”、“凿下一块”,反正不能是轻轻松松地“拿”。

 

10)“再用自己的青铜偷偷搀杂进去”——根据原文,不是将青铜掺入金子,而是将(少量的)金子掺入青铜,这就是冶炼科林斯铜嘛。另外补充几句,大英博物馆的古代金属器研究专家Paul T. Craddock认为,这句话里所用的“掺”根据希腊语原文,既有“混入”的意思,又有“嵌入”的含义(后者是依据普林尼的《自然史》中的有关内容得出的)。因此他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个铜匠既用黄金冶炼科林斯铜来制作产品,又将黄金嵌到产品上进行装饰,所以下文才说“色泽的华丽和美观”(“colour and beauty”)。嗯……这样理解也行把,不过也可能Paul老大想太多了,除非能证明这在当时的希腊是一种习惯性的说法,否则像普鲁塔克这种话唠,不太会搞个一语双关,含含糊糊地就过去了。特别是据下文来看,普鲁塔克(或文中的“提昂”)自己都没搞清情况,还说什么颜色苍白(跟金银合金——即所谓的琥珀金——混淆了)。

 

最后给出笔者对这一段半话的粗俗的直译,结束这篇满腹牢骚的读书笔记吧……

 

【戴奥吉阿努斯说道:“不是有一些古代工匠所用的合金配方和处理工艺,与刀剑上的被称为回火的技术一样,随着铜从战争中隐退而消失了么?”他继续说道:“事实上,科林斯铜能获得美丽的色泽,并非人力,实属偶然。大火焚毁了一所存有一些金银和大量的铜的房子,使这些金属熔化并凝结在了一起。由于熔在其中的铜非常多,占的比例最大,因此得到了科林斯铜这个名称”。

提昂接过了这个话题:“我们听到过一种更离奇的说法。科林斯曾有一位铜匠,一次他在无意间得到了一个装有许多黄金的宝箱,由于害怕被人发现,每次只从上面切下一小点儿,偷偷地掺进他的铜器中,结果得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混合物。由于它在色泽和外观上都非常美丽而十分受人瞩目,因此卖了很高的价钱……”】

 

唉,翻成这样,听上去不像是两个人的自然交谈,倒像是两个领导在作报告……

 

Tags: 金器 银器 金银器 铜器 金属工艺 古董 哲学 书评

分类:银与文化 | 固定链接 | 评论: 1 | 引用: -4 | 查看次数: 5723

英国银器上的标志很具有代表性的,最多可包括作者标、城镇标、鉴定所标、日期标、税标、纯度/地区标这6个标(不算一些厂商打的地址和商标,以及专利标志等的话)。其中作者标和城镇标是作者自打,另外四个是鉴定所打。此外,还有一些个别年份用的纪念标志,对于少数获奖公司用的获奖标志等,本文暂不涉及这些。

曾经有鉴定所的城市包括中世纪就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即伦敦、约克、诺里奇、纽卡斯尔、艾克赛特、切斯特、爱丁堡和都柏林,以及新型工业城市包括伯明翰、谢菲尔德和格拉斯哥,这些地方的银器打作者标、鉴定所标、日期标、税标、纯度/地区标。

没有鉴定所的乡村一般只打作者标,一些小城镇(大多是从本地大贵族的要塞或者有一定规模的港口发展起来的)的银匠还会自发地打个城镇标——有的可能是本地的某种类似行会的组织所倡导的,有的则可能是在当地的历史上的某一个或几个小有名气的银匠开始做了,其他的效仿。其中一些乡村或小城镇银匠制作的银器还可能被送到有鉴定所的城市去鉴定,这样就可能打满所有可能的六种标。


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前后的约克、诺里奇、艾克赛特等英格兰小鉴定所在许多小银器(如小勺子上)不打鉴定所标,有段时期伦敦的小银器上也不打豹子头标,这样几乎只能根据行走的狮子(代表英格兰或925纯银)、日期字母和银匠的信息等来与伦敦鉴定所的相区别。

关于城镇标和鉴定所标在市面上的银器上的常见程度,个人排序如下(英国海外属土和殖民地不纳入探讨范围):

1、特别常见: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
2、较常见:切斯特、爱丁堡、格拉斯哥、都柏林
3、少见:艾克赛特、纽卡斯尔、部分苏格兰小城镇(Aberdeen、Dumfries、Dundee、Greeknock、Inverness、珀斯)

4、极罕见:约克、诺里奇、所有英格兰小城镇(如普利茅斯等)、所有爱尔兰小城镇(如基尔肯尼等)、其他苏格兰小城镇、海峡群岛(根西、泽西)

下面是个1870年纽卡斯尔鉴定所打的标志:

 

[更多图例请见此文底部:www.3exware.com/home/article.asp?id=100]

西洋古董银器收藏鉴赏系列

Tags: 银器 法学 金银器 古董 银标 银器知识

分类:银与文化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12 | 查看次数: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