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小结:完稿和进行中的五篇
作者:kmzs 日期:2016-12-31
《镶饰金银的金属器》:属“纵横谈”项目的“杂谈系列”,“表面装饰子系列”两篇之一。如前一博文所述,该篇在15年末动笔,写了万字左右,至16年5月,完成了剩余四万来字。
《避繁就简 晦而不彰——近代中国银器刻铭一瞥》:属“纵横谈”项目的“杂谈系列”,“铭文子系列”两篇之一。4月8日左右起稿,15日定稿。为一短文,仅4300字。写此文之时,正值春拍时节,带晚清民国时期名人、重要机构相关铭文的新仿金银器再度于某国内大牌拍卖行集中亮相,一时令人感触颇多。不过藏界友人多不乐见笔者指出这些“10后”工艺品在技艺器型纹饰等方面的问题,“纵横谈”项目也不是一个谈藏品真伪之类问题的地方,因此这里仅以历年真品为例说说我国近代银器铭文的特点。
《中国外销银器的国际化与多元化》:8000余字,8月18日完稿。独立文章,暂无发表计划。要目如下:
0、导言
1、形形色色的西式制品
2、中西合璧及中式制品
3、出口南亚的制品
4、日本风及日式制品
5、地域特色
《近代中国外销银器》:这是为了作为长沙博物馆《白银时代——中国外销银器特展》一书的导言(或者说背景介绍),而从《中国近代银器与金银业》一文中,截取外销银相关章节,再删减、编辑而成的。应主办方要求控制字数在万字左右(节选了外销相关文字的6成左右和约3成的图片)。《中国近代银器与金银业》一文自13年初稿发表以来,一直在不断完善,几乎每段都有改动,同时加入了不少新段落、利用了新发现的史料。后者比如,本文中摘录的1908年日本驻广州领事的一次业务报告中,涉及广州当地银器业的内容。这份资料是在写下面这篇文章时发现的……
《日本银器商考略(1860–1950年代)》:属“纵横谈”项目的“东方系列”,“日本子系列”两篇之一,也是“东方系列”九篇中的最后动笔的一篇。虽然从12年写《幕末维新以来的日本银器》时,就以着手收集史料和实物样本,但仍然进展得非常痛苦。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自《镶饰金银的金属器》一文结束后动笔,原计划九月末截稿,但至今尚未完工。5月下旬至6两月中旬写了近两万字,但觉得很多细节未能做实,决定搁笔再翻史料。自6月下旬至11月中旬,翻査了共计800余册1870至1940年代日本全国和各市镇出版的文献,手动剔出银器商相关书页6000余张。随后,将标题从“近代主要日本银器商一览”改为现名。一边整理一边改写,目前只完成了约一半的进度,3万来字的篇幅(与此同时也写了3万多字的原始资料整理稿)。本文中的许多内容是将是首次披露,有助于纠正目前研究、收藏界关于K&K、“三角龟”、Asahi Shoten、大阪金龙堂、Z.N等等等等的各种错误说法,亦有助于对日本近代贵金属-钟表-留声机业的整体情况加深了解,减少认识误区。
金银、金属器与表面工艺
作者:kmzs 日期:2016-12-31
2015年11月完成“东方四篇”的初稿后,开始着手“金银-金属器-表面工艺”系列。涉及的时代范围,与“纵横谈”项目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以近代为主,共包括两篇文章。其一为《镀银器掠影》,在12月末完稿。其二为《镶饰金银的金属器》,去年年底起笔,受今年上半年家事及资料筹措方面的阻碍,延宕至5月19日才定稿,后来又翻査二战前京都等地出版的日文史料,对驹井音次郎等商户的情况予以补充修订。
第一篇:《镀银器掠影》
共计两万余字(20500左右汉字/西文单词),大略内容如下。
引言
简单的几段文字,介绍一些古代镀银法,如熔融浸镀、close plate(无定译,笔者自译为“贴镀”)、French plate(笔者译作“法国镀”)等,引出本文重点——谢菲尔德镀银器和电镀银器。
第一章 谢菲尔德镀银
“谢菲尔德镀银因其诞生之地——英格兰的谢菲尔德——而得名,当时的业者们也常根据其中的主要操作步骤而称之为熔镀(fused plate)或轧镀(rolled plate)——这与我国工匠将珐琅工艺称为烧蓝或点蓝类似……”——“熔镀”、“轧镀”这两个译名也是本人无奈自创的……
1、工艺概述——这节扼要说明了加工之法,也针对一些国人因听人提到“谢菲尔德包银”一词,而产生误解,从而将有表面起皮现象的银器,当做包银器的问题,做出解释。
2、发展概况
3、标记与登记制度
第二章 电镀银器
1、发展概况
2、镍银与不列颠尼亚金属
3、标记
第二篇:《镶饰金银的金属器》
共计四万八千余字(48500左右汉字/西文单词),涉及以金银铜铁锌锡及其合金作为材质的多种近代金属器。
引言:简单几段,略述包镶嵌饰金银制品的历史悠久、工艺驳杂、传播地域广而交互影响深,并指出本文的侧重点。
第一章 与黑铁共舞:大马士革镶嵌·錽金银·布目镶嵌
综述——介绍铁錽金银类工艺制法,在西方、我国、日韩、中西亚-南亚北部的不同称谓等。
1、西班牙——两大产地埃瓦尔(Eibar)与托莱多(Toledo)、重要作者苏洛阿加(Zuloaga)家族……
2、日本——关键字:布目镶嵌、鹿岛一布、驹井镶嵌、初代驹井音次郎、驹井音次郎商店(O驹井)、S驹井、黑田(冲欧堂)、中村(“オハヨ商会”)、网田(Amita)、京镶嵌、肥后镶嵌、加贺镶嵌……
3、中国
4、朝鲜半岛
5、近中东、南亚与东南亚
第二章 边疆汉韵:云南乌铜走银及全球乌铜技术
综述——简介乌铜走金银工艺与云南乌铜走银,本章核心不在于此,而在于分下面两节探讨乌铜类技术的流变及原理,同时为下一章打基础
1、乌铜者何物?——综合古今各国文献、实物展开介绍
2、乌铜何以变黑?——例举古今各国各类做黑法及成因研究
第三章 荷兰上船上的黑与金:东方外销铜器“萨瓦萨”
【本章已删去,有关内容并入闽南风银铜器相关文章】
综述——这是一类从荷兰黄金时代末期至18世纪末,即荷兰保持海上辉煌时期,流行的东亚风格的外销铜器,此综述部分进行了概略性说明,然后分下面几节深入探讨
1、品种——器具的类型,西式、泛东亚式(中式)、日式、南洋式
2、名称——历史上的名称,历史上和当代的各种误解
3、风格——清中早式闽南风及仿闽南风、日本风、西洋风
4、工艺
5、产地——有争议,此处尝试上述四点入手分析,提出想法
第四章 另一种黑色金属:印度的比德里器
综述
1、名称与起源
2、产业发展与产地
3、产品种类与消费者
4、造型与纹饰
5、锌的来源
6、加工工艺
第五章 拂过太平洋的东风:近现代美国饰金银铜铁器
本章未分小节,实际前后介绍了两大类——19世纪中后期自然主义-日本风时期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以及一些特殊的类型。涉及蒂夫尼(Tiffany)、戈勒姆(Gorham)、里德与巴顿(Reed & Barton)、约瑟夫·海因里希斯(Joesph Heinrichs)、约瑟夫·海因里希斯公司、奥托·海因茨(Otto L. Heintz)、海因茨艺术金属商店(Heintz Art Metal Shop)、史密斯艺术金属公司(Smith Art Metal Company)、埃尔伯特·哈伯德(Elbert Hubbard)、罗伊克罗夫特社区(Roycroft Community),等等。
第六章 五光十色:其他各国饰金银金属器
上面五章未能包括的类型归于此章中介绍:
1、中国
2、日本
3、近中东镶嵌银铜的黄铜器
4、南亚
5、东南亚
6、欧洲与中南美
7、带金银部件的锡镴器
中间五章基本可以独立成篇……
“亚洲(或东方)各国银器拾零”的进展
作者:kmzs 日期:2016-10-28
正如2014年3月的博文中所提到的,在“东方系列”计划中有一篇名为“亚洲(或东方)各国银器拾零”的文章。从15年2月末完成《十八至二十世纪的银器潮》之后开始动笔,11月头上大体形成了初稿,今年又陆续进行了修订。但因内容过多,最终决定分成四篇。
另,顺带说一句,《十八至二十世纪的银器潮》原打算作为序言或前言,现考虑到其内容连贯,不便于插入主旨说明及致谢等内容,故改为“总说”,并另补了一篇前言。
下面列出东方四篇的各级标题,做个整理。
====================================
第一篇:《朝鲜半岛银器拾零》
(约6000字)
用两三段作总体说明之后,分三类介绍了近现代朝鲜半岛金银器及其产业情况,重点在前两类。
1、朝鲜美术品制作所的产品——这里考证了朝鲜美术品制作所的三次更名、改组和一次迁址的情况,并对具体的产品类型、风格等做了介绍,给出了当时的银制产品、款识和广告资料等插图多幅。
2、20世纪初至60年代后期的作品——介绍了工艺特点、产品类型,出品商及其款识等。
* 此文主要参考二战前的日本行业名录类文献,其次是在中日两国留学的韩国人的论文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出版物,当然还有很多实物、包装盒标签文字等原始资料。
====================================
第二篇:《东南亚原住民与华人银器》
(47000余字,其中越南、泰国、缅甸、马来四章都在万字级上下)
1、概述
2、越南
.1 题材纹饰
.2 产品类型
.3 工艺特点
.4 标记
.5 华人制品
.6 南北差异及共性
(本有“补遗”一节,但总觉得缺乏材料支撑,暂时去除了)
2、泰国
.1 产品类型——传统器、西式(外销)器
.2 外贸型产品厂商及其标记
.3 银器上的传统泰式图案——介绍了多作为填充底纹的程式化的纹样,例举了19类主题图案,又补充了一些北部特色纹样的情况
.4 华人制品及其款识
.5 工艺特点
3、柬埔寨与老挝
这两国的大部分制品,与泰国北部更接近,与同为“法属印度支那”的越南差别较大,故置于泰国之后
4、缅甸
.1 产品类型
.2 银匠与商行
.3 工艺特点
.4 题材纹饰
.5 产品标记
5、马来西亚新加坡与文莱
(英属海洋东南亚)
.1 概况
.2 厂商与行会
.3 马来传统特色银器
.4 华人银器
.5 工艺特点
.6 产品标记
6、印度尼西亚
(荷属海洋东南亚)
.1 原住民制品
.2 荷兰人用品(巴达维亚银器)
.3 华人制品
7、菲律宾
* 小节标题都是后加的,笔者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所能获取的资料,采用不同写法,并未故意追求形式上的统一。
====================================
第三篇:《殖民时代及分治初期的南亚银器》
(约25000字)
1、概述
.1 当地人与西方人的制品
.2 民族大起义以后的制品
.3 生产方式与工艺特点
.4 产品标记
(下面分章节介绍19世纪中期以来的西式器主产地及各地特色风格、纹饰等)
2、加尔各答
3、喀奇
4、克什米尔(斯利那加)
5、勒克瑙
6、马德拉斯(现金奈)
7、孟买
8、其他产地——这章杂,既有阿尔瓦尔、浦那、卡拉奇、班加罗尔、蒂鲁吉拉伯利等印、巴两国市镇,还提到了尼泊尔、不丹和斯里兰卡……
====================================
第四篇:《十九、二十世纪的中西亚北非银器》
(除东南亚以外的伊斯兰国家及犹太-以色列银器,近27000字)
1、概述——主要篇幅给了伊斯兰银器
2、伊朗
.1 产业概况
.2 产品类型
.3 工艺与纹饰
.4 鉴定制度与标记——当然,鉴定制度是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斯兰革命之后貌似就太监了……
3、土耳其
(奥斯曼后期及土耳其共和国初期)
.1 产业概况
.2 产品类型
.3 工艺与纹饰
.4 鉴定制度与标记
4、埃及
.1 产品类型
.2 工艺与纹饰
.3 鉴定制度与标记
5、伊拉克
6、犹太与以色列
.1 犹太银匠及以色列银器业
.2 犹太民族银器类型
.3 工艺与特色纹饰
.4 产品标记
====================================
总计:十万又五千字,插图200余幅。
插图说明:缅甸、马来、印度、奥斯曼相关图片共22幅,为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戴维收藏博物馆授权使用——其中莫卧耳帝国后期的几件属于倾家荡产也买不起的东东。另有缅甸、伊朗、泰国华人制品各一幅,由友人协助,深表感谢。剩余自筹了。
资金:图书资料费开支3万左右,样品处理亏损4-6万之间。尚有部分越南制品、泰国华人制品、马来华人制品、泰国鎏金乌银器、印度制品未处理。感谢学术圈友人协助提供部分资料,感谢古玩界友人协助插图用样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