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纵横谈”项目新方案

好像有点努力过头了,原有的“西方编-东方编-杂谈编”的三卷本计划,有让读者累断手的嫌疑,因此从去年开始考虑分成8册(汗,汗汗汗),大致方案如下:

 

第1册 西方编·综合:将本编末尾的《西方银器艺术风格概览》(暂定名,2022年主要工作之一)提上来,放在《前言》、《导论:十八至二十世纪的银器潮》、《西方银器漫谈》、《欧美贵金属制品上的标记》、《杂而有序的欧洲鉴定标记体系》之后,组成第一册,估计不会超过150页。

 

第2册 西方编·英国:《尊贵金匠公会与伦敦鉴定所》、《英国重要金匠、厂商与设计师》,应该不会超过170页。

 

第3册 西方编·欧陆:《欧洲大陆银器名家择要》,预计在130页以内。

 

第4册 西方编·美洲:《美国银器业先锋与大厂》(即将截稿)、《后哥伦布时代的拉美银器》(暂定名,新增,短文,希望在2021年内搞定),大概150页左右?

 

第5册 东方编·综述·中国:已有的《传统与西风——东方银器的二元化》、《中国近代银器与金银业》、《晚清民国时期金银业结构浅析》三篇,过于单薄,决定将杂谈编工艺子项目下的《一脉相承——浙帮银器錾工与南派刻铜》提上来,总共能有120页不错了。

 

第6册 东方编·日本:《幕末维新以来的日本银器》、《主要日本银器商考略》,大概率会超过200页。

 

第7册 东方编·其他:《朝鲜半岛银器拾零》、《东南亚原住民及华人银器》、《殖民时代至分治初期的南亚银器》、《十九、二十世纪的中西亚北非银器》,这“东方四篇”在2015年写定初稿时只有130-140页,这几年左加一点,右加一点,居然奔190页去了……

 

第8册 杂谈编:《伪标——仿鉴定标记》、《由装饰工艺看各国银器》(暂定名,2022年重点任务之二)、《银器上的纹章与花押》、《银餐盘的秘密——西方银器铭文一例》、《避繁就简 晦而不彰——近代中国礼赠银器及其刻铭》、《和魂汉才?——日本银器铭文与包装盒题字》、《镀银器掠影》、《镶饰金银的金属器》、《遍传四海——“闽南风”银铜器初探》(2016年写了一部分,后来想重新布局,结果搁置至今,最后再说》,另附主要参考文献和索引,200页肯定是不够了,参考文献已经排了20几页,索引估计也要这些纸。

 

为了自动生成交叉引用和索引,要搞一个1300页以上的Word文档做原稿,动一动就卡死,好痛苦,最终怎么排版还不知道。


【更多资讯请搜索微信公众号“银器文化史研究”,或加微信号suoluomi8888】


Tags: 银器

分类:银与文化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474

德国哈瑙银器商施托克与辛沙伊默

 

人们对大多数哈瑙银器商的情况都知之有限,大概由于他们的产品以外销为主,大多批发给各国的进口商,因此不怎么在德国当地报刊上登广告,行业名录也很少上,又几乎不刊印产品图录。有关施托克与辛沙伊默(Storck & Sinsheimer),目前只知道它由雅各布·施托克(Jakob Storck)和路易斯·辛沙伊默(Louis Sinsheimer)合伙经营,1874至1926年间在业。这家工坊(工厂)的大名曾出现在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的官方目录中,因此乃是参展商之一。

 

 

说到“大名”,“Sinsheimer”这个姓氏不符合现代标准德语的拼写规则,笔者是把其中的“sh”当“sch”来读,根据《55种语言汉译音译表》,硬译成了“辛沙伊默”——如果让我自由发挥的话,估计会翻译成“今晒墨”或“新赛马”(笑)。

在笔者自有版权的(自拍)银器样本图库中,现有哈瑙银器50余件,基本上都产于19世纪下半叶到二战爆发前后,其中施托克与辛沙伊默的产品有5件。考虑到已知的哈瑙厂商有上百家之多,这家的产量还是比较高的,当然他们的营业时期超过50年,也是其中比较长的。

哈瑙银器的品种比较独特,以容器为主,极少加工刀叉勺等扁平器,这与工业革命后多数欧美大厂的做法正相反。施托克与辛沙伊默也是主打容器类。纵观古今中外,绝大多数银质器皿都是锻造而成的(捶錾、模压等),只有这一时期的德国和荷兰制品,铸造的占了较大比例。在努力压减生产成本的哈瑙厂商中,这也是一贯做法(虽然并非全部如此),施托克与辛沙伊默的情况亦不例外,不过也有应用压模、镂空等工艺的。

哈瑙银器商普遍使用仿古的伪标,尤其偏爱仿效大革命前(17-18世纪)的法国银器标志。施托克与辛沙伊默的厂商标记由两位合伙人姓氏的缩写“S.”(或“St.”)和“S.”、字母“H”(代表哈瑙?),以及一个近似法国百合徽记的图案组成,但这仅被用在了部分产品上。半数以上的制品打的还是伪标,但仿效对象不是法国,而是曾有“欧洲金匠艺术之都”美誉的德国南部小城奥格斯堡。那里的银器业,在施托克与辛沙伊默活跃的时期,已经成为了历史。奥格斯堡的银器标志是个松果,1734年起,下部的像托盘或叶子的图案被年份字母代替。施托克与辛沙伊默常使用两三个模模糊糊的像树莓、葡萄、松塔或下面有字母的绒毛球的图案标,就是从中“幻化”出来的。

 


【更多资讯请搜索微信公众号“银器文化史研究”,或加微信号suoluomi8888】

 

Tags: 德国 银器 古董银器 欧洲银器

分类:银与文化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