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收藏中的欧洲大陆银器
作者:kmzs 日期:2018-11-22
Just read through European Silver in the Collection of Her Majesty The Queen published last year (2017) by Royal Collection Trust. The following item is in typical Turkish style and clearly bears Ottoman hallmarks (if not pseudo-marks), why described as unknown origin?
P.S. 近日服务器上部分磁盘文件受损,导致网站无法访问,现已恢复,如有特定页面无法访问(500错误之类)的问题,欢迎向博主反馈,谢谢!
召苏 2018年11月22日 于茸城修是盦
脱欧会对英国鉴定标记造成影响?
作者:kmzs 日期:2018-09-05
自19世纪初期开始,包括瑞士产的贵金属表壳等海外产品大量输入英国市场。他们通常将半成品送到英国鉴定所化验打标,再运回本国做最后的加工,然后再次进口到英国销售。这样就导致英国的国产货和外来制品难以明确区分。在业界请愿之下,英国议会通过了《1842年海关法》(Customs Act of 1842)。根据其中的规定,英国各鉴定所在送检的外来制品上会多打一个个“F”标记——这显然是“Foreign”的缩写。它一般为椭圆形阳文,也有部分初期的为阴文。可是,业界仍然觉得这样的区别不算明显,继续进行了游说。结果先是让进口的表壳类有了专用的标记,到了1904年,又使得英国对其他类型的进口制品采用一套与本国制品完全不同的鉴定戳印。比如,代表伦敦鉴定所的标记本为“豹子头”,但在外来产品上却打“带笑脸的小太阳”(名作“福玻斯”,即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两年之后,根据议会法令,有几个地方更换了进口产品专用的鉴定所标,比如伦敦人把福波斯换成了狮子座符号。
(三个不同时期的伦敦进口银器鉴定标)
自此以后一直相安无事,终于到了1990年年代……这时候,有一家荷兰珠宝零售商不想在他们销售的产品上打代表荷兰的标记,研究之后他们发现,荷兰的金银器鉴定相关法规似乎有悖于欧盟精神(或者说《罗马公约》精神)。后者不仅强调货物、服务、人员在欧盟内部的自由流动,而且不允许歧视性、差别化措施。也就是说,欧盟的每个成员国对本国产品和其他成员国的产品应该一视同仁。可见,这与银器进口标的目的正好相反。这家零售商于是向欧洲法院提起了控告。稍早于此的1991年,一家德国制造商也起诉伦敦鉴定所及其上级部门,称在产品上打的伦敦鉴定标违反了欧盟法律。欧盟法院申请对《罗马公约》的相关条款做出解释,拖了许久之后,裁决终于下来了。欧盟法院明确表示,强制性地对产自其他成员国的贵金属制品打本国代表性图案标记、日期标记,以及与本国产品不同的鉴定所标记,皆为非法。
为了与欧盟法律协调一致,根据议会命令,自1999年1月1日期,英国各鉴定所做出了如下的措施:对所有外来产品,英格兰的走狮、苏格兰的蓟花、金制品上的皇冠、铂金制品上的帝王金球等“本国代表性图案”标记,以及代表鉴定年份的字母标,全部允许不打;鉴定所标也对国内国外产品一致,比如伦敦的狮子座符号不用了,一律用豹子头。除此之外,对于维也纳公约(贵金属制品控制公约)组织成员国产品,还可以打维也纳公约组织的通用控制标和一个成色数值。
……现在,英国要脱欧了。上述这些按欧盟要求进行的修改,还会再改回去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召苏 2018年9月5日 于茸城修是盦
香港沐文堂《中国外销银器》问题几则
作者:kmzs 日期:2018-03-24
在去年香港海事博物馆的中国外销银器展开幕时还处于待出状态的香港《沐文堂收藏全集——中国外销银器》卷,终于在年初问世了。沐文堂的收藏种类丰富,关善明先生能对外销银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亦属不易。但总得来说,他们所参考的资料仍以几种外文老书和一些与本主题关系不大的中文资料(如清宫银器相关图书)为主,没有查阅本世纪以来的国内研究成果,比如中国外销银器方面的专题论文和陈志高先生《中国银楼与银器》的外销卷等,因此几无新意。而导言部分中,将“上海老凤祥、Luen Hing”等产品众多的银楼商行例入“见于资料但未见实物”的出品商名单中,实令人费解。与香港海事博物馆图录同样的阴錾与阴刻混淆问题也依然存在。图录正文中,伦巴H款(浩兴)的所有者被写为“和兴”(p272),不知所据为何?上海九牌大同行的杨庆和发记被指状况“不详”(p328),同样不太应该——即便没读过《中国银楼与银器》和《海上银楼简史》,但仅靠网上搜索,也当能有所斩获。
略去此类文字方面的瑕疵不表,沐文堂中还存在误藏非中国银器的情况,包括:
1、Cat. 42 (p58-59) 此三件“李義興”“原銀”款圆盒,为泰国华人制三层槟榔套盒,产地不是广州,大概是曼谷。
2、Cat. 163 (p402-403) 此件墨水台为越南产,可能为南越时期西贡制品(南北统一后的出口器多有款),估计是近年来被某好事者(骗子的一种委婉说法)后打WH款,伪装做中国外销银在国外拍卖。
3、Cat. 180 (p436-437) 花丝手链,与下面的勺子情况类似,可能为西方制品。
4、Cat. 198 (p472-473) 此花丝银勺为西式茶叶勺,估计为南欧制品。这类风格的花丝银器不唯清早期我国宫廷所独有(康熙时期的宫廷器有外来的可能),也是近东-南欧地区的特色,还随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可能还有阿拉伯人商人,以及跟随荷兰殖民民的亚洲人),而带往印度、海洋东南亚(马六甲-巴达维亚)、日本(如今日的秋田银丝细工)、拉美。不能因为康熙时代我国出产过类似的器皿,就全归于我国外销器。
5、Cat. 199 (p474-475) 此类手杖头为典型法国殖民统治时期越南中北部制品,如果关注法国古董市场的话,一年至少能见到十几根类似的。
6、Cat. 212 (p500-501) 此花丝银手袋为泰国或海峡(新马)华人作品,不能因为有“福”字就“确定是中国制品”。这类有黄铜或白铜镀银的,遇到小心。
7、Cat. 213 (p502-503) 日本钟,日本外销银壳,机芯(Hador?=Hattori?=服部?)可能也是日本的。
另外:Cat. 217 (p510-511) 这件成都花丝银碟是国产的,但既然打着“蓉國營金店”“97銀”,自然至少是1950年代的,怎么就“清末民初(约1900-1937)”了?
(2018年3月24日 召苏/文)
香港海事博物馆“白银时代”中国外销银器展展品及图录中的问题与商榷
作者:kmzs 日期:2018-01-02
香港海事博物馆主办的“白银时代——中国外销银器之来历与贸易”展览正在进行中(与长沙博物馆主办的“白银时代”只是恰巧撞名,并无关系),笔者有幸看到友人所持之展览图录,仅匆匆扫了眼图片及其题注,未能仔细阅读文字内容。其中有不少罕见的精美作品、高端定制器和早期外销器,也存在一些小问题:
1、
2、
*此件极类似京都秦藏六的作品,“对江”听上去也像日本人名。近代日韩金属器都有借鉴我国古青铜器纹样者。此件若非日本的话,便只能是新仿了。
3-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