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两种利他主义

    很难想象人类社会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纯粹彻底的利他行为。做任何事之前,人类都会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对得与失做出衡量,只有付出与获得相匹配,人类才会自觉地开展行动。任何利他行为的背后也一样都有对合理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回报的要求。物质上的所得中只有能转换为心理上的满足的那部分才算是“得”。因此物质上的回报和精神上的回报,虽然表象不同,但在人内心深处,其本质是相同的,都转化为了一种很欢欣、很受用的快感。同理,不管是物质财产上的付出,还是心智劳力上的付出,在某个心理层面上也是同质的,是一种类似的痛苦体验。 人类的活动中充满了得与失的考量,在没有外部逼迫,可以由人的“自由意志”去决定的情况下,只有预期能在心理上达到代偿平衡,或得大于失,人类才会去实施某个特定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利他行为可以分为几类,较典型的两种我将其命名为“真性利己性利他”和“假性利己性利他”。其中,前者指在实施利他行为前,该行为主体有能获得超额物质报偿的较确定的预期。举例而言,某大型企业某年根据对其当年经营活动的预测,估算其当年应交所得税超过5亿元。当年某地突发特大地震灾害,该企业在国内重要媒体举办的广受瞩目的赈灾慈善演出中宣布捐款1亿元。根据相关法令,为该灾害所捐款项中不超过企业当年应付所得税的20%的部分可以抵扣,因此如果该企业当年的应纳所得税额真的达到预期中的5亿以上,那么该企业可以少缴与所捐1亿元等额的税。其结果,这个“利他”的慈善行为在不损失该企业一分钱的同时为其提供了免费的形象宣传舞台,可见这张慈善面具下罩着的大脸上满是对利己性结果的预期。但是万一这笔捐款不能完全与减免的纳税相抵除,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形象宣传没实现或没起到效果,慈善面具下的真面目就会露出,并很可能由此制造出一扇“诈捐门”。

     而后者,即所谓的“假性利己性利他”,是指在付出的同时使人得到大体相应的精神上的满足。这种利他行为是一种高高兴兴的付出,说的难听一点,就是“犯贱”。虽然从物质上的得失来看,这是一种纯粹的利它行为、自我牺牲行为,但从心理上看,代偿平衡仍然是存在的,付出的时候是喜滋滋的,而不是痛苦的。“假性利己性利他”背后可能有爱的力量,也可能是实施主体被某种文化环境或宣传手段所灌输的某种“大义名分”所感动或所诓骗、所愚弄,从而自愿为其信仰的“某某宗教”啊、“某某主义”啊而做出牺牲。对于此种类型,虽然在付出时,该行为主体已经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但是受益对象如果日后以怨报德,甚至哪怕只是恶言向相,都可能引发该主体的强烈反弹,根据情况可能发生包括情杀和恐怖袭击在内的各种事件。

     由此可见,任何的利他行为都或多或少地隐含着某种预期。真性利己性利他有着确定且直接的利己性目的。假性利己性利他的预期是不确定的,且有强有弱,因人而异。

Tags: 心理学

分类:思考感悟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12 | 查看次数: 5585

研究是余裕时的活动

    稍不留神,周围就涌现出一支考研读研大军。就其目的,大约两种,一为镀金,二为兴趣,前者看来居多,还有一些骑墙派。总体而言,为镀金者,考研之目的是理性的,是利益导向的,这类人学有成后,满意度较高,因为多找到了更好更有赚头的工作,或得到了职位晋升。我亦偏爱与研究生共事,他们大多认真踏实,智力和能力上也大体高于平均水平,但这看似并非是由于他们在读研过程中有了巨大提升而显得高人一截,主要还是通过考研这一筛选机制证明了自己原有的天赋和实力罢了。而为兴趣者,则不少牢骚满腹,有的发现所学专业并非预想之物,有的觉得自己沦为了“老板”、“叫兽”的差役甚至所在院系的公用勤杂,有的感到虽有所得益却无太大收获。其中大部在攻读研究生的过程中,并未得到有较高水准或至少能令自己满意的研究成果,妄了“研究”之名,最大收获基本上还是“天赋和实力”的证明。

    鲁迅曾说“文学是余裕的产物”,研究成果亦如是。因此为生计为安生立命、置宅成家而奔忙的人,以及没有投资支撑的小型、微型企业是不适合搞什么研究、研发的。对前者而言,既无余财又无余暇,研究成果乃是妄谈。如为镀金,那么是否该考研,应该掂量自己的天赋和实力后再考虑——因为对于这类人,是否能考上比读研本身的意义更为重要。研究有风险,参与需谨慎,没人能保证对某个新技术的研发能够成功,即便成功也未必能赢得市场。研发总体上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经营活动,一旦失败便会拖垮整个企业。如无外部投资来承担这一风险,作为创业者的股东又并非钱多得发痒的主儿,那一旦失败(概率不低)无疑会后果很严重。

    为数众多的研究活动是与现实经济利益无直接关系的。绝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和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皆属此类。比如研究某种古文字、某一历史事件、某个数论问题,或诸如古人怎么读书、某些民族因何迁移之类,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钱财来查找资料、实地考察,以及思考和论证。但无法保证真能在所研究的问题上得到重大的突破,即使能得到不俗的成果,靠发表篇论文或专著也未必能带来与所耗费的时间和物质成本相匹配的财富和名声。

    余裕至于研究的重要性在于,首先研究者不必依赖研究成果来穿衣吃饭,不愁生计和资金投入,其研究动机便会纯化,可以完全依赖自身素质和喜好选择研究方向。其次研究者并无完成研究的外部压力、时间限制,可以细致耐心地反复尝试,严谨可靠地论证并加以完善。

    违反研究的余裕理论(恕鄙人僭妄),轻者损失些时间钱财,重者身败名裂。一些所谓专家教授申了一些超出能力的课题,上马了个什么国家计划项目,结果迫于时间压力或资金人才限制(亦或本来就是出于诓取经费名声等目的),只好学术造假,瞎编乱造些数据或买个别家的知名产品打上自己的标记蒙混过关,最终落得颜面尽失,名利具损。很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剽窃、瞎掰的内容也均源于此——一则并无研究意愿只为镀金而读研,二则在体制内有限的时间要求中要出成果才能毕业,那寥寥几个月中这类人的研究成果会达到什么水平,可想而知。

    相反有些大公司遵循研究的余裕规律(再恕鄙人轻狂,又升级为“规律”了),而获得了成功。比如3M公司投入大量资本进行各种类型产品的研发,但设定的成功率预期却较低,以量取胜。又如Google,将工作时间的一部分划给员工,支持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研发,既有为数不少的工资保证生计,又无时间和必须成功的压力,仅凭爱好,一些重要的成果(如GMail)就此孕育而生。而凭中国当下的研究体制与致学者之心态,多有悖此法则(不好意思,自称“法则”,实显得大言不惭),还妄想什么国际大奖,如同平原来的难民被马鞭逼着蹬珠峰,其难也若此!

    除非再增加足够的资产解决现实生计问题,我是不会回象牙塔里做什么全职学人的,即便回去也是为了利用其中的资源,为爱做之事开路,学位啥的,废纸一张,有则可供收藏,无则胸怀坦荡。读研搞研究不该是为了鹤立鸡群,乃应是成为闲云野鹤后的自娱自乐,研究创新无论对社会的意义多么重大,对研究者而言,只应是一场快乐的游戏耳!

分类:思考感悟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12 | 查看次数: 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