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脱欧会对英国鉴定标记造成影响?

 自19世纪初期开始,包括瑞士产的贵金属表壳等海外产品大量输入英国市场。他们通常将半成品送到英国鉴定所化验打标,再运回本国做最后的加工,然后再次进口到英国销售。这样就导致英国的国产货和外来制品难以明确区分。在业界请愿之下,英国议会通过了《1842年海关法》(Customs Act of 1842)。根据其中的规定,英国各鉴定所在送检的外来制品上会多打一个个“F”标记——这显然是“Foreign”的缩写。它一般为椭圆形阳文,也有部分初期的为阴文。可是,业界仍然觉得这样的区别不算明显,继续进行了游说。结果先是让进口的表壳类有了专用的标记,到了1904年,又使得英国对其他类型的进口制品采用一套与本国制品完全不同的鉴定戳印。比如,代表伦敦鉴定所的标记本为“豹子头”,但在外来产品上却打“带笑脸的小太阳”(名作“福玻斯”,即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两年之后,根据议会法令,有几个地方更换了进口产品专用的鉴定所标,比如伦敦人把福波斯换成了狮子座符号。

 

(三个不同时期的伦敦进口银器鉴定标)

 

自此以后一直相安无事,终于到了1990年年代……这时候,有一家荷兰珠宝零售商不想在他们销售的产品上打代表荷兰的标记,研究之后他们发现,荷兰的金银器鉴定相关法规似乎有悖于欧盟精神(或者说《罗马公约》精神)。后者不仅强调货物、服务、人员在欧盟内部的自由流动,而且不允许歧视性、差别化措施。也就是说,欧盟的每个成员国对本国产品和其他成员国的产品应该一视同仁。可见,这与银器进口标的目的正好相反。这家零售商于是向欧洲法院提起了控告。稍早于此的1991年,一家德国制造商也起诉伦敦鉴定所及其上级部门,称在产品上打的伦敦鉴定标违反了欧盟法律。欧盟法院申请对《罗马公约》的相关条款做出解释,拖了许久之后,裁决终于下来了。欧盟法院明确表示,强制性地对产自其他成员国的贵金属制品打本国代表性图案标记、日期标记,以及与本国产品不同的鉴定所标记,皆为非法。


为了与欧盟法律协调一致,根据议会命令,自1999年1月1日期,英国各鉴定所做出了如下的措施:对所有外来产品,英格兰的走狮、苏格兰的蓟花、金制品上的皇冠、铂金制品上的帝王金球等“本国代表性图案”标记,以及代表鉴定年份的字母标,全部允许不打;鉴定所标也对国内国外产品一致,比如伦敦的狮子座符号不用了,一律用豹子头。除此之外,对于维也纳公约(贵金属制品控制公约)组织成员国产品,还可以打维也纳公约组织的通用控制标和一个成色数值。


……现在,英国要脱欧了。上述这些按欧盟要求进行的修改,还会再改回去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召苏 2018年9月5日 于茸城修是盦

Tags: 银器 脱欧 英国脱欧 鉴定标记 进口标 Hallmark

分类:银与文化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2 | 查看次数: 1949

 在去年香港海事博物馆的中国外销银器展开幕时还处于待出状态的香港《沐文堂收藏全集——中国外销银器》卷,终于在年初问世了。沐文堂的收藏种类丰富,关善明先生能对外销银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亦属不易。但总得来说,他们所参考的资料仍以几种外文老书和一些与本主题关系不大的中文资料(如清宫银器相关图书)为主,没有查阅本世纪以来的国内研究成果,比如中国外销银器方面的专题论文和陈志高先生《中国银楼与银器》的外销卷等,因此几无新意。而导言部分中,将“上海老凤祥、Luen Hing”等产品众多的银楼商行例入“见于资料但未见实物”的出品商名单中,实令人费解。与香港海事博物馆图录同样的阴錾与阴刻混淆问题也依然存在。图录正文中,伦巴H款(浩兴)的所有者被写为“和兴”(p272),不知所据为何?上海九牌大同行的杨庆和发记被指状况“不详”(p328),同样不太应该——即便没读过《中国银楼与银器》和《海上银楼简史》,但仅靠网上搜索,也当能有所斩获。

 

  略去此类文字方面的瑕疵不表,沐文堂中还存在误藏非中国银器的情况,包括:

 

1、Cat. 42 (p58-59)  此三件“李義興”“原銀”款圆盒,为泰国华人制三层槟榔套盒,产地不是广州,大概是曼谷。

 

2、Cat. 163 (p402-403) 此件墨水台为越南产,可能为南越时期西贡制品(南北统一后的出口器多有款),估计是近年来被某好事者(骗子的一种委婉说法)后打WH款,伪装做中国外销银在国外拍卖。

 

3、Cat. 180 (p436-437) 花丝手链,与下面的勺子情况类似,可能为西方制品。

 

4、Cat. 198 (p472-473) 此花丝银勺为西式茶叶勺,估计为南欧制品。这类风格的花丝银器不唯清早期我国宫廷所独有(康熙时期的宫廷器有外来的可能),也是近东-南欧地区的特色,还随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可能还有阿拉伯人商人,以及跟随荷兰殖民民的亚洲人),而带往印度、海洋东南亚(马六甲-巴达维亚)、日本(如今日的秋田银丝细工)、拉美。不能因为康熙时代我国出产过类似的器皿,就全归于我国外销器。

 

5、Cat. 199 (p474-475) 此类手杖头为典型法国殖民统治时期越南中北部制品,如果关注法国古董市场的话,一年至少能见到十几根类似的。

 

6、Cat. 212 (p500-501) 此花丝银手袋为泰国或海峡(新马)华人作品,不能因为有“福”字就“确定是中国制品”。这类有黄铜或白铜镀银的,遇到小心。

 

7、Cat. 213 (p502-503) 日本钟,日本外销银壳,机芯(Hador?=Hattori?=服部?)可能也是日本的。

 

另外:Cat. 217 (p510-511) 这件成都花丝银碟是国产的,但既然打着“蓉國營金店”“97銀”,自然至少是1950年代的,怎么就“清末民初(约1900-1937)”了?

 

(2018年3月24日 召苏/文)

Tags: 银器 外销银器

分类:银与文化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2 | 查看次数: 2136

香港海事博物馆主办的“白银时代——中国外销银器之来历与贸易”展览正在进行中(与长沙博物馆主办的“白银时代”只是恰巧撞名,并无关系),笔者有幸看到友人所持之展览图录,仅匆匆扫了眼图片及其题注,未能仔细阅读文字内容。其中有不少罕见的精美作品、高端定制器和早期外销器,也存在一些小问题:

 

1、

2、

*此件极类似京都秦藏六的作品,“对江”听上去也像日本人名。近代日韩金属器都有借鉴我国古青铜器纹样者。此件若非日本的话,便只能是新仿了。

 

3-4、

 

5、

 
6、

*19世纪末活动在马来地区的英国人就注意到这类执壶其实是当地华人制品。

7、

8-9、
* 与存世的“南明炉”、闽南银镯等清代闽南风高浮雕制品中多半为国内流传的存世品或出土器不同,此类执壶、杯碟几乎全见于海外市场,近年才逐渐流入国内,且其海外卖家多在印尼、荷兰,其次才是英美等,有一部分确定原主人为雅加达一带的华人家庭。另外,也可能有少数为17-18世纪荷兰主导海上贸易时代至彻底被英国打败前从福建获得的原产物,以及日本长崎等地来的仿制物。

10、

11-12、

暂时就这些,仔细内容看了之后,有机会再做汇报。展览持续至1月25日,有机会的童鞋们可以去看看。
 
2019年3月20日补充,图录103页上的这件是越南的:
 
召苏于修是盦
 

Tags: 银器 金银器 博物馆

分类:银与文化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2 | 查看次数: 100409

白银时代

长沙博物馆的“白银时代”近代中国外销银器展(现在变成全国巡回展了),在其同名图录《白银时代》的前言部分,摘编了鄙人的《中国近代银器与金银业》1.5版(不是二稿定稿版,也不是《艺术品》上的初稿版)中涉及外销银器的部分,其内容系经鄙人授权且由鄙人审阅过。其他一些与该展览相关的报刊文章,多少有些内容是从《白银时代》前言部分中派生出来的,故而亦提及鄙人之名,或归作第二、三作者,实际与鄙人无甚关联,谨告……

 

实例如:

https://mp.weixin.qq.com/s/CVSS04jPTitVSEv-8P20eg

 

以物见史|走进那个被历史忽视的“白银时代”,一览外贸史上的白银中国风,

 2017-11-12 李李 召苏 

编者按   “中国外销银”一般是指从18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后期,由中国制造并出口西洋的银器制品。中国外销银的工艺水准被认为可以和当时欧洲皇室银器相媲美。但是在中国的银器发展史上,外销银器一直不为人们所认识。直到1975年,美国人克罗斯比·福布斯《中国外销银器》一书的出版,才使真相浮出水面——这些颇具特色的器物来自东方古老的中国。


此次,美术报将带领读者朋友们一起走进那个曾在中国外贸史上熠熠生辉的“白银时代”。

……

 

分类:银与文化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2 | 查看次数: 2149

光耀下的暗影——金银与毒

黄金白银虽然相对匮乏稀有,名为金属中的贵族,可人类发现和使用它们的历史之长,却也不逊于贱铜粗铁之类。况且,对于当今国人,仅靠闻风而动的大妈军团在轻挥纤纤玉手之间,便能让家门口的自由港免税店库存紧张,让远在大洋彼岸的商品交易所大盘提振,如是一来,似乎也算不上什么稀罕玩意儿了。可在以前它们却是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接触得到的。在古时候的下层民众眼里,戴着黄金面具主持巫术仪式的上古祭司神秘莫测,穿金戴银隐入宫闱豪门之内的王公贵人也同样神秘莫测,连带着金银本身也让人觉得神秘起来,有了不可思议的功效,甚至跟毒药扯上了关系。

吞金自尽

虚构人物尤二姐、一代名妓李师师、曹魏小官公孙晃、南齐末帝萧宝融、神机军师刘伯温、明代太监张敏、抗清将领刘中藻……上起两汉,下迄民国,从正史信传到小说稗文,被明确记载或广为流传的吞金自杀案例不胜枚举。黄金简直可以和砒霜并称为我国述录最多最经典的两大口服致命神器,起效急,毙命快,一剂见效,理想可靠。但奇怪的是,中国以外竟然没有哪儿的历史文献或小说戏剧中提及过这种高超的自裁法门。吞金这招好像是中国人发明出来的不传之秘,或者针对中国人的体质而特别有效?亦或是这种人财两空的死法太奢侈,番邦蛮夷不敢贸然效仿?

当然都不是,实际上与铅、铊之类近来已经臭名昭著毒物不同,黄金性质稳定,过敏体质的人群也可安心佩戴,做成假牙镶在口中同样也是安全的。因此即便服入体内,也不会有什么毒理反应。反之中医却认为其有镇惊之效,有些地方曾用少量赤金入药来医治小儿受惊。清初文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也有“金石可器而亦可服”之说。吞金造成的伤害实际是机械性物理损伤,若服下的金块过重,超出肠道的蠕动能力,可能会造成肠梗阻,如为带有锐利棱角的首饰之类,则伤害力更大,可致肠胃穿孔。上述这些,发展到重症确实可致命,不过来得不快,在现代,只要送医及时,不治身亡的概率极低。靠诱发肠梗阻、坠穿消化道来自杀,就跟咽秤砣、吞小刀差不多,并非由于黄金本身具有毒性。

其实颗粒状小块黄金进入体内后通常可以自然排出并不伤身,古代蒙古族就有饮金屑酒立誓的习俗,在酒中加入研磨出来的细小金粒饮下以示真诚守信不背约。鸭鹅等水禽,因其习性,而会将水底天然麸金摄入,并随粪便排出。有记载称唐代广东某地居民大量饲养鸭鹅,通过淘洗其粪便,可日得生金半两至一两,此一淘金法在我国某些地方一直沿用至宋代。可见细小金屑几乎是人畜无害的。而最早的古书上提及的吞金致死、生金剧毒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提炼工艺不佳,混有其他重金属,也可能是古人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所指之金本就不是后来的黄金,这一说法便被以讹传讹,因循沿袭了千余载。

银针试毒

相比黄金,人们对白银的误解更多,使之产生了种种神秘古怪的用途。在西方民间传说中,银是狼人、吸血鬼一类恐怖异族惧怕之物,银弹则是消灭它们的绝佳武器。而在“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白银的功用要现实一点儿,同样是用来从未知的威胁中保护自己,但对付的不是牛鬼蛇神,而是毒药。传说银针银刀可以测试物品中是否含毒,遇毒则立即变黑。

这一说法在正式的历史文献中并不多见,宋慈的《洗冤集录》中的记载算是最为有名的一例。但此观念在民间却广为流传,文艺作品中更是常常提及,不但有银针探物试毒,甚至还有银针刺穴测人是否中毒。武侠小说中,这样的场景更多,比如什么将银刀刺入鸡蛋发现刀尖变黑,最终在蛋黄中找到须丝般的毒针一枚,诸如此类。其实银刀只要未经现代化的表面钝化处理,插入蛋黄中,稍过一阵,自然会变黑,根本不必有毒针!

银是化学性质较稳定的金属,不会像铜铁那样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反应锈蚀腐化,但与硫和许多硫化物都能轻易结合,产生黑色的硫化银。除蛋黄外,不少诸如花菜和猕猴桃之类的果蔬也都富含硫化物,它们都很令银变色。因此银刀变黑不过是很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并非白银有什么神奇的验毒能力。在火山周边及一些沼泽地带,空气中硫化氢等气体的含量较高,闪闪亮亮银器制品也能在几日之内变暗。正常空气中,此类物质含量极低,白银变色也就非常缓慢。工业时代以来,燃煤、汽车尾气排放、工厂泄露等造成的空气污染都可能加速这一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白银对某些含硫元素的有毒有害气体确有一定的检测作用,以至有友人谑称在家中堆放银器可以净化空气。

那么古人认为银可验毒究竟是何道理呢?虽然先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科学原理,这种想法倒也还是从实践中习来的,而非空穴来风。古人常将服毒和吞金一并提及,不是因为那时人们就已然明确了吞金自杀并非毒理作用致死,实乃此服毒之“毒”非泛泛所指,通常只是作为砒霜的代称。砒霜无臭无味,溶于水中也无异色,毒性又足够强,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的确是杀人于无形的妙物。它的主要成分虽然是三氧化二砷,但古时候从矿物中的制备的砒霜,并不是纯净的三氧化二砷,常会带有不少能使银针变色的硫及硫化物。一些本不与银明显反应的菜色果品突然可使银针迅速变黑,确实有被放入了砒霜或着其他含硫毒剂的可能性。

白银虽然没有广谱验毒效果,但是银离子作为一种抗菌剂却真能够杀菌消毒,用银制器皿存放牛奶等液体也可以延长贮存时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银能与许多含硫物质发生反应。细菌体的蛋白酶上有不少被巯基类的基团,巯基又叫氢硫基,自然是含硫的,因此能与银离子结合,使得这些酶失去应有的功能和活性而将细菌杀灭。

金银加工中的毒

金银本身虽然都不是毒药,但在开采、提炼和鎏镀工艺中使用的常见溶剂却多是剧毒的。其中用途最广沿用最久的有汞和氰化物两类。汞即水银,是唯一一种在常温下就能保持液态,三百余度即可汽化的金属。由于能溶解黄金碎屑形成膏状汞齐合金,历来被用于选矿、炼金中,尤其在鎏金工艺上更是不可或缺,在电镀工艺出现以前,乃是世界各地的标准方法。将工件洗净,把剪得细碎的金叶溶于水银中制成金汞齐,然后刷到工件上需要鎏金的任意部位,最后加热至水银的沸点,将汞汽化蒸发,再进行些后期处理,便大功告成了。不过此一操作中产生的水银蒸汽既危害工匠的健康又污染环境。

氰化物是在自然界中本就有之的,在杏、桃等的核仁中以及木薯等植物中存在,误服一定剂量就可致中毒。工业时代以来,氰化钠、氰化钾等无机氰化物溶液被发现能与金银发生络合反应,使后者溶解,从而被广泛用于黄金开采、湿法冶金和金属电镀中。由于毒性巨大,近年来有多种替代产品被研发出来。但相比之下,氰化物的原料成本低廉,制备容易,在一些工艺中,效果又好于常用的替代物,因此尚未被完全淘汰。

氰化物能破坏体内许多酶的功能,从而抑制细胞对血液中的氧的利用,造成细胞内缺氧。摄入、吸入、粘膜或潮湿的皮肤接触氰化物都能令人中毒,而且致死剂量较小。最怕缺氧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会首先遭到侵害,进而影响自主呼吸机能,循环系统中的红血球和心脏细胞也很快会受到损伤。吞服足够量的情况下,只需几秒到几十秒钟就能产生严重症状,造成昏迷和呼吸停止,三五分钟便足以致人于死地。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听上去很可怕,但对一心求死和别有用心的人来说,这种易于制造的化学药品真是一种理想的物质。

1937年,尼龙的发明者,美国著名化学家华莱士·卡罗瑟斯,在费城一家旅馆内喝下了掺入氰化物的橘子汁自杀身亡。1946年,仅次于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在得知自己已在纽伦堡审判中被判处绞刑之后,在狱中服用氰化钾自裁。1954年,因提出图灵机模型而成为现代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的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食用了浸有氰化物的苹果而毙命,一般认为他也是自杀的。在沙皇俄国、在纳粹德国、在冷战时期的各国间谍那里,氰化物都普遍被用于暗杀和屠戮。从政治对手,到普通的犹太人,从特定个人到无差别的平民,均有遭其所害者。无论是政治阴谋还是化学武器,氰化物都在触目惊心的黑暗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到了20世纪晚期,由于此种物质有特殊的苦杏仁气味,易被人发现谋害对象并非自然死亡,而逐渐不再被用于专业的暗杀活动中了。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反倒成为了最大的危害。1984123日,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当时国际著名企业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当地工厂中的一个存有45吨液态异氰酸甲酯的大型钢罐发生了进水事故。异氰酸甲酯也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氰化物,由于该物质能与水产生剧烈反应,从而超出储藏罐的承压能力,导致了大量有害物质泄露。在很短暂的时间内便造成两千多人死亡,最终估计有超过两万人直接毙命于此剧毒气体之下,因中毒症状而致死致伤致残者更在50万人以上,该事故对环境的污染还贻害至今,这便是几乎毁灭了一座城市的博帕尔事件。

闪亮的金银与令人发指的毒剂相伴,财富与阴谋和血的教训并行,着实值得人们细思量。

20135月定稿)

分类:银与文化 | 固定链接 | 评论: 0 | 引用: -2 | 查看次数: 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