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双重反思
作者:kmzs 日期:2010-04-29
4月28日 21:56
人们对世界进行一些抽象,去除掉一些关系不密切的影响因素,甚至隔绝一些条件的影响,来得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来认识世界,这作为研究方法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但用通过这种方法得到一个或少数几个结果来看待、分析世界,或预测、推导世界的变化方向,无疑是愚蠢的。
4月28日 22:03
从某个角度看,地球上的思想可以相对而言地分为两类,一曰极端主义,一曰折中主义。我们需要在各个极端之间进行反思,进而在某些极端和某些种折中之间进行反思,以为自己找到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很难是一个点,而多半是个不规则的立体空间,它应该不是一个由厚重的墙壁与精钢栅栏围成的牢笼,但也至少也需要有不完全模糊的自然边界。
4月28日 22:48
如果双重反思的结果是个点或是个牢笼,那么你可能创造了一种极端的折中主义或者折中的极端主义。如果反思的结果使你茫然了,找不到位置或边界,那么你在双重反思时使用的不是辩证法,而是无限制怀疑论(至于辩证法和怀疑论的边界,这也是个要反思的事情)。
4月29日 00:08
将事物抽象而得到结论的过程是一种从感性到知性的认识过程,双重反思则是一种化知性认识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很多人淡化甚至完全忽略了后一个过程的存在,从而得到的是被认为是“理性的认识”而实际上是绝对化了的知性的认识。反思再反思的过程是消解绝对化的知性,获得辨证的理性的过程。
人们对世界进行一些抽象,去除掉一些关系不密切的影响因素,甚至隔绝一些条件的影响,来得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来认识世界,这作为研究方法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但用通过这种方法得到一个或少数几个结果来看待、分析世界,或预测、推导世界的变化方向,无疑是愚蠢的。
4月28日 22:03
从某个角度看,地球上的思想可以相对而言地分为两类,一曰极端主义,一曰折中主义。我们需要在各个极端之间进行反思,进而在某些极端和某些种折中之间进行反思,以为自己找到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很难是一个点,而多半是个不规则的立体空间,它应该不是一个由厚重的墙壁与精钢栅栏围成的牢笼,但也至少也需要有不完全模糊的自然边界。
4月28日 22:48
如果双重反思的结果是个点或是个牢笼,那么你可能创造了一种极端的折中主义或者折中的极端主义。如果反思的结果使你茫然了,找不到位置或边界,那么你在双重反思时使用的不是辩证法,而是无限制怀疑论(至于辩证法和怀疑论的边界,这也是个要反思的事情)。
4月29日 00:08
将事物抽象而得到结论的过程是一种从感性到知性的认识过程,双重反思则是一种化知性认识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很多人淡化甚至完全忽略了后一个过程的存在,从而得到的是被认为是“理性的认识”而实际上是绝对化了的知性的认识。反思再反思的过程是消解绝对化的知性,获得辨证的理性的过程。
[短评]从孕龄妇女就业问题浅谈公私两者对于风险和利益的划分
作者:kmzs 日期:2010-04-26
(友人分享日志:http://blog.renren.com/blog/223583213/457077822,略读之,有感而发,特为短评两则, 此为其二。)
该文有一则补充,提及一位毕业于名校的高学历女硕士,即便专业适合薪资要求很低,也不易找到工作的问题。我觉得这倒也不必过于责难依靠私人资本运作的企业,对于它们来说趋利避险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相关劳动法规对孕产妇的保护,对私人企业造成了一种风险,即原文所说的,孕龄妇女由于这种法律上的保护,而使企业付出超过她所创造的利润总额的支出的可能性。由于这种风险并不是企业运营上的原因而造成的,因此主要是一种社会风险,由于风险来自于企业外部,使得企业选择进行“正确的”运营决策──不雇佣。由此,劳动法规的保护反而对女硕士或博士在非国有企业获得就业岗位造成了负面影响。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一是法律放弃这种保护,由此造成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方法二是在劳动法规中进一步规定企业不能以妇女接近孕龄为理由给与竞聘上的差别待遇。但这会使得这种社会风险更明确地被从公共部门转移向私有部门,此外这种法律条款在执行上有取证难的问题。
风险可以用利益去消减,因此还有方法三:政府给与企业一定的补贴或其他方面的待遇。这可能比单纯从法律上反对歧视要有效许多。
到底应该采取哪种手段,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这实际上是如何将利益与风险在公私两部门间分配的问题。理论上,最好的状况或许有这样两种:
一种是利益和风险都完全私有化。但这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应该实行无限责任制,也意味者国家将不救银行不救股市房市。这些一则会造成创新、创业意愿下降,企业经营趋于保守,从而就业率和消费意愿降低,经济萎缩。二则会由于部分个体(破产企业的投资人和员工,破产银行的储户等)承受难以承受的损失而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另一种是利益和风险全由社会共同承担。这意味着完全公有制,历史证明这会造成大部分人的主动积极性消退,到处人浮于事,由此导致的效率低下同样会引发经济萎缩。
“利益私人化,风险社会化”和“利益社会化,风险私人化”听上去全都非常吓人,而且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完全没有可行性。
至此,四种极端的状况都被否定了。那么只能在利益风险都部分社会化部分私人化的无数中可能中寻找这个平衡点。如何选择一个适当的平衡点,要从一国的国情(政府的财力、国家民族的文化,等等)来考量,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利益团体前来将水趟得更混的影响。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的复杂度从一个侧面给出了历史上各种政府和众多私人部门都常处于不胜任状态的主要原因。这也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留下了巨大的探索和发展空间。
该文有一则补充,提及一位毕业于名校的高学历女硕士,即便专业适合薪资要求很低,也不易找到工作的问题。我觉得这倒也不必过于责难依靠私人资本运作的企业,对于它们来说趋利避险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相关劳动法规对孕产妇的保护,对私人企业造成了一种风险,即原文所说的,孕龄妇女由于这种法律上的保护,而使企业付出超过她所创造的利润总额的支出的可能性。由于这种风险并不是企业运营上的原因而造成的,因此主要是一种社会风险,由于风险来自于企业外部,使得企业选择进行“正确的”运营决策──不雇佣。由此,劳动法规的保护反而对女硕士或博士在非国有企业获得就业岗位造成了负面影响。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一是法律放弃这种保护,由此造成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方法二是在劳动法规中进一步规定企业不能以妇女接近孕龄为理由给与竞聘上的差别待遇。但这会使得这种社会风险更明确地被从公共部门转移向私有部门,此外这种法律条款在执行上有取证难的问题。
风险可以用利益去消减,因此还有方法三:政府给与企业一定的补贴或其他方面的待遇。这可能比单纯从法律上反对歧视要有效许多。
到底应该采取哪种手段,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这实际上是如何将利益与风险在公私两部门间分配的问题。理论上,最好的状况或许有这样两种:
一种是利益和风险都完全私有化。但这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应该实行无限责任制,也意味者国家将不救银行不救股市房市。这些一则会造成创新、创业意愿下降,企业经营趋于保守,从而就业率和消费意愿降低,经济萎缩。二则会由于部分个体(破产企业的投资人和员工,破产银行的储户等)承受难以承受的损失而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另一种是利益和风险全由社会共同承担。这意味着完全公有制,历史证明这会造成大部分人的主动积极性消退,到处人浮于事,由此导致的效率低下同样会引发经济萎缩。
“利益私人化,风险社会化”和“利益社会化,风险私人化”听上去全都非常吓人,而且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完全没有可行性。
至此,四种极端的状况都被否定了。那么只能在利益风险都部分社会化部分私人化的无数中可能中寻找这个平衡点。如何选择一个适当的平衡点,要从一国的国情(政府的财力、国家民族的文化,等等)来考量,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利益团体前来将水趟得更混的影响。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的复杂度从一个侧面给出了历史上各种政府和众多私人部门都常处于不胜任状态的主要原因。这也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留下了巨大的探索和发展空间。
[短评]读书·就业·理想·成功
作者:kmzs 日期:2010-04-26
(友人分享日志:http://blog.renren.com/blog/223583213/457077822,略读之,有感而发,特为短评两则,此为其一。)
原文写道:“如果对某个专业,某种学问有无法遏制的热爱和相应的研究能力,要不浪费自己的爱好和天才,继续深造,终有一天会有建树。但如果考研只是为了规避和缓解就业压力,建议不要考研。”
简单考察下各领域的大家名士(即使其价值直到死后才为学界所接受)或工商业界的最成功者的学历,多半会发现博士和没有大学文凭的家伙们分占前两位。如果马克思读研读博只是为了就业,那么他大可以在大学里教教他拿手的古希腊自然哲学之类,同时帮书刊做做编辑或发点迎合政治需要的文章,这种“喝喝粉笔沫看看校样的日子”可以过得很不错。那么一个生活贫苦却决不平凡的人也就不会出现。
谋生手段是读书(特别是进一步深造)的最低阶目标。除此以外,读书(这里是广义的)的目的也不仅在满足非理性成份居多的求知欲,而更主要的是作为发现理想和向理想迈进的手段。但这有赖于对升学目的的引导、对升学制度改革、对专业调正的放宽、对于评价体系的弹性化调整。更有赖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深思,降低短期功利化的主流地位,修正这种“读书就是为了文凭,文凭就是为了赚钱,赚钱就是为了增加资产,增加资产是人类存在于世上最主要的责任和目的”的扭曲和异化的价值取向。
原文写道:“如果对某个专业,某种学问有无法遏制的热爱和相应的研究能力,要不浪费自己的爱好和天才,继续深造,终有一天会有建树。但如果考研只是为了规避和缓解就业压力,建议不要考研。”
简单考察下各领域的大家名士(即使其价值直到死后才为学界所接受)或工商业界的最成功者的学历,多半会发现博士和没有大学文凭的家伙们分占前两位。如果马克思读研读博只是为了就业,那么他大可以在大学里教教他拿手的古希腊自然哲学之类,同时帮书刊做做编辑或发点迎合政治需要的文章,这种“喝喝粉笔沫看看校样的日子”可以过得很不错。那么一个生活贫苦却决不平凡的人也就不会出现。
谋生手段是读书(特别是进一步深造)的最低阶目标。除此以外,读书(这里是广义的)的目的也不仅在满足非理性成份居多的求知欲,而更主要的是作为发现理想和向理想迈进的手段。但这有赖于对升学目的的引导、对升学制度改革、对专业调正的放宽、对于评价体系的弹性化调整。更有赖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深思,降低短期功利化的主流地位,修正这种“读书就是为了文凭,文凭就是为了赚钱,赚钱就是为了增加资产,增加资产是人类存在于世上最主要的责任和目的”的扭曲和异化的价值取向。
[宗教趣谈四-神道]傀儡的傀儡的傀儡的傀儡 - 什么缔造了延续千年的皇室家族?
作者:kmzs 日期:2010-04-09
(本文末尾将展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桩怪现象。)
神道一词是在佛教传入日本并有一定影响力之后才出现的,是对当时日本传统信仰和相关文化的统称。神道信仰实际上是一种精灵崇拜,祭拜好的神以祈福,祭拜恶神以使其不要作祟。日本的远古历史空白点众多,在京畿腹地形成最初的统一国家的时间也不确定,因而宗教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也不甚明了。神道教多半是由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信仰和相关文化发展而来的。在八世纪官方编撰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两部半传说半历史的书之后,这些每个地方各不相同的信仰才被统一在了一个外壳之下。
可以说编撰这两部书以及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宣传,就是为了形成统一的神道教外壳,而要形成统一的神道教则主要是出于政治考量的。政治家想到去利用信仰进行统治,这在世界各地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据这两部书的内容记载,处于神道教信仰最顶端的别天神属于虚神(并没有“人性”,属于“宇宙的大智慧”之类较抽象的存在),往下一的是级别较高的大神。其中有一对(伊邪那美神与伊邪那岐神)传说是世界的创造者(或许说是日本诸岛的创造者比较合适),其后代天照大神的孙子琼琼杵尊奉命成为了日本的统治者,即初代天皇。这样君权神授的理论就完成了,真命天子的地位也就确定了。
随着这类思想深入人心,历代天皇由此得到了神的地位,源自古代豪族的天皇家族由此确立了不可剥夺的皇统。不可废辍并取而代之的天皇家族诞生了,即便历史上可能有三次血缘中断,但总体上说至少要是这个家族的远亲或名义上是这个家族的成员才可能继承皇位。日本的历史是人类史中的一个异类,最早被外族占领的记录可能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军占领。这样在漫长的历史上,天皇即没有被外族推翻过,他人又无法僭称为帝,因此也就不存在中国、朝鲜等国这样直接了当的王朝更替。由此产生了更奇怪的怪事,有几个时期各种徒有虚名的统治者使你搞不清政权到底在谁手里,到镰仓幕府的中晚期,这种状况达到了鼎盛。要把这件搞怪而有趣的事情说清楚,必须要简单介绍下从大化改新到镰仓中期的政权更替情况。
大化改新之前,天皇的权利较弱,受制于旧贵族和权臣等。在改革后,天皇集权制得以确立,上述两部书也编撰于其后。在一段时期内,为了维护“神”的血统,皇族处于族内通婚的局面,因此可以看到不少皇帝在死前或弃位时,如果皇子很小,他们会将皇位直截了当地传给自己的老婆甚至老妈。这在人类史上也十分罕见,在欧洲和其他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传位给幼子并指定由妻子、母亲或其他近亲担当摄政。
到了九世纪中叶,藤原家开始掌权了。藤原家的第一代是在大化改新后不久开始得势的中臣镰足(后改姓藤原,按中国古代的说法,“氏以别贵贱,姓以别血缘”,古代日本人在发迹后改姓也是了与其他同族人进行区别,木下秀吉先改姓羽柴再改姓丰臣以及松平家康改姓德川都是这个道理),随后分为了东南西北四支。由于叛乱失败和流行病爆发等原因,到了九世纪中期兴盛的就只有藤原北支了。此时这支的势力之强大,打破了天皇人选主要以族内通婚所生之子为主的状态。在随后的171年中,12代天皇均是上任天皇与藤原家的女子所生,藤原家成为了朝廷的外妾和最主要的权臣。藤原家的族长垄断了太政大臣这个最高文官职位,并又创造了关白和太阁这两个新职位,前者是天皇年幼时的辅政官,后者是天皇成年后的辅政官。换句话说,藤原一族的族长集内阁总理和摄政大臣两大职权于一身,基本上可以完全代替天皇发号施令。
当时藤原家的权势与法兰克王朝“懒王”时期的宫相丕平家族不相上下,但由于深入人心的皇家血统的神性,使藤原家的族长不能像矮子丕平那样推翻前朝,自立为王(虽然此时天皇本人的血统更接近藤原家而不是自己的本家)。因此当藤原家送入后宫的所有女人都没来得及给天皇生出孩子皇帝老儿就去了的时候,也就是藤原家开始失势之时。后三条天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基的,藤原家虽然保住了太政大臣和摄政关白的职务(随后虽偶有中断但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这家的后人都名义上保有这些官职,由各分支的家长轮流担任,因而又被称为摄关家族),但后三条天皇实际上逐渐实现了亲政。他的儿子白河天皇为了不使权利再度被藤原家分享,在自己的儿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就先行传位,而自己却以上皇的名义进行统治。为了架空藤原家把持的内阁朝廷,上皇设立了自己的办公机构,称为院,从而开了院政的先河。
在天皇-摄关-上皇各自一套搞得人眼花缭乱的时候,大化改新时期形成的律令制和公田公领制已经接近崩溃了。不受各种律令和国法管制的庄园领主逐渐壮大,为了对内镇压佃农暴动对外抵抗公家维持公田公领制的努力,武士阶层应运而生。本来受雇于地主担当管理和保护私人庄园的任务武士阶层逐渐代替了那些遥控指挥、坐享其成的大地主的无能的后人。此外,武士中的少部分是从皇室得到封地的军事贵族。其中的平、源两个氏族在几十年间不断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而开始有了控制天下局面的能力。这两个姓都是天皇赐姓,赐姓主要是天皇赐给没能坐上皇位的兄弟或叔侄的,因此他们与皇家和藤原家都有些血脉渊源。
利用天皇与上皇的权力之争,摄关家族的内部矛盾,源、平两家先后发动政变,并在1179年由平家的平清盛首先掌控了朝廷成立了军事独裁政权,十几年后以源赖朝为首的源家又打败了平家而夺取了天下。天皇不能由别族取代,作为一个武人应该怎么采取什么样的什么来进行统治呢?1192年源赖朝决定就任征夷大将军。本来作为非常设职的征夷大将军至此成为了常设的职位,是为全体军官武士之首。源赖朝当然无法通过皇宫、朝廷或院来实行统治,因此只好依靠自己的幕僚亲信,以将军的营幕作为统治机构,从而创设了镰仓幕府,使日本进入到了幕府时期。一切没有就此打住,咄咄怪事还在继续。源赖朝死后,他的老婆和岳父所属的北条家作为大将军的外妾以幕府执政的名义掌握了实权。由于北条家只是一个地方豪强,自己直接去做大将军无法是被广泛认可的,因而不得不名义上仍让源氏后人或远亲充任幕府将军。
至此,地球上绝无仅有的怪事在日本发生了。这个国家有皇帝,但皇帝却只是个形式上的君主。有内阁元首兼摄政官,但却只是个空职。有上皇和专属统治机构“院”,但却只是个摆设。有作为军队总司令的征夷大将军,但却只是个受北条家操弄的傀儡。统治国家的实权人物名义上只是军队里的一个高级幕僚而已!将神道教用来协助皇室统治的不到400年后,竟然出现了这么一个古今奇绝,四海无二的情形!把神道教用在政治上是成功的,它使得在皇权丧失殆尽,皇宫破败不堪,皇帝穷困潦倒的战国中期,皇室的血统和天皇的名号仍然为这个家族保存下来。然而它又是无力的,皇室家族的一个白痴也能继承天皇之位,但白痴不会拥有真正的权利,哪怕这个宗教的影响力再强大,也是白搭。
下回预告:暂告一段落,暂时没有下回了~~
神道一词是在佛教传入日本并有一定影响力之后才出现的,是对当时日本传统信仰和相关文化的统称。神道信仰实际上是一种精灵崇拜,祭拜好的神以祈福,祭拜恶神以使其不要作祟。日本的远古历史空白点众多,在京畿腹地形成最初的统一国家的时间也不确定,因而宗教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也不甚明了。神道教多半是由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信仰和相关文化发展而来的。在八世纪官方编撰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两部半传说半历史的书之后,这些每个地方各不相同的信仰才被统一在了一个外壳之下。
可以说编撰这两部书以及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宣传,就是为了形成统一的神道教外壳,而要形成统一的神道教则主要是出于政治考量的。政治家想到去利用信仰进行统治,这在世界各地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据这两部书的内容记载,处于神道教信仰最顶端的别天神属于虚神(并没有“人性”,属于“宇宙的大智慧”之类较抽象的存在),往下一的是级别较高的大神。其中有一对(伊邪那美神与伊邪那岐神)传说是世界的创造者(或许说是日本诸岛的创造者比较合适),其后代天照大神的孙子琼琼杵尊奉命成为了日本的统治者,即初代天皇。这样君权神授的理论就完成了,真命天子的地位也就确定了。
随着这类思想深入人心,历代天皇由此得到了神的地位,源自古代豪族的天皇家族由此确立了不可剥夺的皇统。不可废辍并取而代之的天皇家族诞生了,即便历史上可能有三次血缘中断,但总体上说至少要是这个家族的远亲或名义上是这个家族的成员才可能继承皇位。日本的历史是人类史中的一个异类,最早被外族占领的记录可能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军占领。这样在漫长的历史上,天皇即没有被外族推翻过,他人又无法僭称为帝,因此也就不存在中国、朝鲜等国这样直接了当的王朝更替。由此产生了更奇怪的怪事,有几个时期各种徒有虚名的统治者使你搞不清政权到底在谁手里,到镰仓幕府的中晚期,这种状况达到了鼎盛。要把这件搞怪而有趣的事情说清楚,必须要简单介绍下从大化改新到镰仓中期的政权更替情况。
大化改新之前,天皇的权利较弱,受制于旧贵族和权臣等。在改革后,天皇集权制得以确立,上述两部书也编撰于其后。在一段时期内,为了维护“神”的血统,皇族处于族内通婚的局面,因此可以看到不少皇帝在死前或弃位时,如果皇子很小,他们会将皇位直截了当地传给自己的老婆甚至老妈。这在人类史上也十分罕见,在欧洲和其他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传位给幼子并指定由妻子、母亲或其他近亲担当摄政。
到了九世纪中叶,藤原家开始掌权了。藤原家的第一代是在大化改新后不久开始得势的中臣镰足(后改姓藤原,按中国古代的说法,“氏以别贵贱,姓以别血缘”,古代日本人在发迹后改姓也是了与其他同族人进行区别,木下秀吉先改姓羽柴再改姓丰臣以及松平家康改姓德川都是这个道理),随后分为了东南西北四支。由于叛乱失败和流行病爆发等原因,到了九世纪中期兴盛的就只有藤原北支了。此时这支的势力之强大,打破了天皇人选主要以族内通婚所生之子为主的状态。在随后的171年中,12代天皇均是上任天皇与藤原家的女子所生,藤原家成为了朝廷的外妾和最主要的权臣。藤原家的族长垄断了太政大臣这个最高文官职位,并又创造了关白和太阁这两个新职位,前者是天皇年幼时的辅政官,后者是天皇成年后的辅政官。换句话说,藤原一族的族长集内阁总理和摄政大臣两大职权于一身,基本上可以完全代替天皇发号施令。
当时藤原家的权势与法兰克王朝“懒王”时期的宫相丕平家族不相上下,但由于深入人心的皇家血统的神性,使藤原家的族长不能像矮子丕平那样推翻前朝,自立为王(虽然此时天皇本人的血统更接近藤原家而不是自己的本家)。因此当藤原家送入后宫的所有女人都没来得及给天皇生出孩子皇帝老儿就去了的时候,也就是藤原家开始失势之时。后三条天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基的,藤原家虽然保住了太政大臣和摄政关白的职务(随后虽偶有中断但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这家的后人都名义上保有这些官职,由各分支的家长轮流担任,因而又被称为摄关家族),但后三条天皇实际上逐渐实现了亲政。他的儿子白河天皇为了不使权利再度被藤原家分享,在自己的儿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就先行传位,而自己却以上皇的名义进行统治。为了架空藤原家把持的内阁朝廷,上皇设立了自己的办公机构,称为院,从而开了院政的先河。
在天皇-摄关-上皇各自一套搞得人眼花缭乱的时候,大化改新时期形成的律令制和公田公领制已经接近崩溃了。不受各种律令和国法管制的庄园领主逐渐壮大,为了对内镇压佃农暴动对外抵抗公家维持公田公领制的努力,武士阶层应运而生。本来受雇于地主担当管理和保护私人庄园的任务武士阶层逐渐代替了那些遥控指挥、坐享其成的大地主的无能的后人。此外,武士中的少部分是从皇室得到封地的军事贵族。其中的平、源两个氏族在几十年间不断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而开始有了控制天下局面的能力。这两个姓都是天皇赐姓,赐姓主要是天皇赐给没能坐上皇位的兄弟或叔侄的,因此他们与皇家和藤原家都有些血脉渊源。
利用天皇与上皇的权力之争,摄关家族的内部矛盾,源、平两家先后发动政变,并在1179年由平家的平清盛首先掌控了朝廷成立了军事独裁政权,十几年后以源赖朝为首的源家又打败了平家而夺取了天下。天皇不能由别族取代,作为一个武人应该怎么采取什么样的什么来进行统治呢?1192年源赖朝决定就任征夷大将军。本来作为非常设职的征夷大将军至此成为了常设的职位,是为全体军官武士之首。源赖朝当然无法通过皇宫、朝廷或院来实行统治,因此只好依靠自己的幕僚亲信,以将军的营幕作为统治机构,从而创设了镰仓幕府,使日本进入到了幕府时期。一切没有就此打住,咄咄怪事还在继续。源赖朝死后,他的老婆和岳父所属的北条家作为大将军的外妾以幕府执政的名义掌握了实权。由于北条家只是一个地方豪强,自己直接去做大将军无法是被广泛认可的,因而不得不名义上仍让源氏后人或远亲充任幕府将军。
至此,地球上绝无仅有的怪事在日本发生了。这个国家有皇帝,但皇帝却只是个形式上的君主。有内阁元首兼摄政官,但却只是个空职。有上皇和专属统治机构“院”,但却只是个摆设。有作为军队总司令的征夷大将军,但却只是个受北条家操弄的傀儡。统治国家的实权人物名义上只是军队里的一个高级幕僚而已!将神道教用来协助皇室统治的不到400年后,竟然出现了这么一个古今奇绝,四海无二的情形!把神道教用在政治上是成功的,它使得在皇权丧失殆尽,皇宫破败不堪,皇帝穷困潦倒的战国中期,皇室的血统和天皇的名号仍然为这个家族保存下来。然而它又是无力的,皇室家族的一个白痴也能继承天皇之位,但白痴不会拥有真正的权利,哪怕这个宗教的影响力再强大,也是白搭。
下回预告:暂告一段落,暂时没有下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