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贫困-扩展1]暴力的底线测试作用及其他

写了篇感性的文章,就要写几篇理性的文章来平衡下。我在《民主的贫困(节录1)》开头就提到了许多起义、革命在推翻了一个专制政府又建立了另一个,其原因何在?民主政体中群众,或者说在野的势力进行的斗争演变成流血冲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那套,就会很容易的归结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之类。这或许没错,但这毕竟是在因果链更上游的远因,可能更接近本质,但却更间接。什么历史问题都往这上面归因就变成历史八股主义了,何况这对解决现实问题没有帮助,不是大家想把让生产力水平翻几翻就能立马翻几翻的。因此要探讨下较表层的原因。

对于第一个问题:

奴隶和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本是为了改善自己和兄弟们的无以为继的窘境,以生存为目的而起义的。大多数人受到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的束缚没有想到要改变这种社会状况,也不知道改如何改变。因此只是推翻了政府,而并不会消灭广布全国的地主或奴隶主。少数能提出均田之类有利于将奴隶、农奴变为自耕农的政策的起义者,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成功。成功的则多半与自己的私欲妥协,可能还有家族和将领的压力与支持,而与后者们形成了新的特权阶级。

工人和资产阶级多半有了要推翻现有专制阶级的思想觉悟,因此他们的起义才能被称为革命。革命成功之后出现的专制政府的最初原因多是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不被篡夺,“在革命之后,任何临时性的政局下都需要专政,并且是强有力的专政(马克思)”,来较全面的清除旧制度的残余。但在革命领导者的权利欲支配下,在建立符合新阶级利益的新体制的思想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从而形成了一种较长期较过分的专制体制。

对于第二个问题:

现当代在的民主政体中的不同政见者之间发生的大部分的暴力行为,也不能完全归因于私欲或极端分子的刻意捣乱。这种行为的不自觉的目的在于双方对对方最终的底线的试探。如果一方在提出自己的斗争目的时就具有妥协性,另一方觉得即便不能立即全盘接受,也有讨论的余地,那么暴力冲突多半不会发生。但是,如果情况相反,那么流血事件的发生就几乎是必然的。双方所提出的表面化的底线都不能被对方接受,同时又各自认为对方给出的不是真正的底线,还存在让步的可能性。那就就会使斗争升级。对于参与抗争的人来说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只有出了人命才会逼得斗争双方不得不直面自己能退让的最终底线。在谈判桌上有很大保留的底线在人命面前会最大程度的暴露出来。这使得在和平形式(即非战争形式的)激烈的政治斗争或民主抗争中,不牺牲几条命就不可能得到最大的战果。

泰国的这次事件,表面上是以在野一方的失败投降而结束的。但实际上红衫军已经达到了这次运动的最大效果。已经有三十多人死亡还卷入了外国记者,那么再多死十个八个政府就会大步退让的希望不大。因此,要么升级为战争干脆将政府消灭,要么进行表面上的投降保留现有成果。前者的时机不成熟,成功率很低,因此选择后者是自然而然的了。这种不太直接的成果在几个月内肯定会逐渐显露,至少政府会投鼠忌器以免引发更大的危机。但是就为了这些是否值得牺牲几十条人命,还是值得商榷的。可是,如果这种流血是符合“底线测试”规律的,那么或许真的是难以避免的。

我想起十九世纪中晚期的澳大利亚淘金工的政治斗争,淘金工与殖民当局互不相让,最终演变成小规模起义,死了百余人。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淘金工人所能接受的底线暴露无遗,为了避免澳大利亚成为第二个美国,英国国会和政府随后进行了全面退让,较大程度的满足了淘金工们的要求。人们就是这么用生命和鲜血来说服对方的!



[本日志由 kmzs 于 2012-09-30 11:28 PM 编辑]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暴力 政治斗争 底线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3 | 查看次数: 4083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邮 箱: 支持Gravatar头像.
网 址: 输入网址便于回访.
内 容: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500 字 | UBB代码 关闭 | [img]标签 关闭